【被动式是什么】“被动式”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语法结构中常见。它指的是句子中主语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的一种表达方式。与之相对的是“主动式”,即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了解“被动式”的用法和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阅读中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和表达意图。下面将从定义、结构、适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被动式的定义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被动式是一种句型结构,其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
| 特点 | 强调动作的接受者,常用于正式或书面语中。 |
二、被动式的结构
被动式的基本结构通常为:
被 + 动词(过去分词) + 其他成分
例如:
- 主动式:老师表扬了学生。
- 被动式:学生被老师表扬了。
| 结构 | 示例 |
| 基本结构 | 主语 + 被 + 动作执行者 + 动词(过去分词)+ 其他成分 |
| 简化结构 | 主语 + 被 + 动词(过去分词)+ 其他成分 |
三、被动式的使用场景
| 场景 | 说明 |
| 强调动作的接受者 | 如:“这本书被广泛阅读。”强调“书”是被读的对象。 |
| 不知道或不重要动作执行者 | 如:“报告已经提交了。”可能不知道是谁提交的。 |
| 正式或学术写作 | 被动语态常用于科技、法律等正式文体中,以保持客观性。 |
四、被动式与主动式的对比
| 项目 | 主动式 | 被动式 |
| 主语 | 动作的执行者 | 动作的承受者 |
| 重点 | 行动的发出者 | 行动的接受者 |
| 使用频率 | 高(日常口语) | 低(口语中较少使用) |
| 适用场合 | 日常交流 | 正式或书面语 |
五、被动式的优缺点
| 优点 | 缺点 |
| 使句子更正式、客观 | 可能显得不够直接或生动 |
| 突出动作的接受者 | 有时会模糊动作的执行者 |
| 适用于描述事实或现象 | 在口语中可能不如主动式自然 |
六、被动式的常见错误
| 错误类型 | 示例 | 正确表达 |
| 混淆时态 | “书被写完了。” | “书已经被写完了。” |
| 忽略介词 | “书被他写了。” | “书是他写的。” |
| 误用助词 | “书被他写。” | “书被他写完。” |
总结
“被动式”是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适用于强调动作的接受者、避免提及动作执行者或提升语言的正式程度。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如主动式常见,但在书面语、科技、新闻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掌握其结构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