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钺之诛的词语解释是什么】“斧钺之诛”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对罪大恶极之人施以极刑。这个词语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历史背景,常出现在文学、历史或法律相关的语境中。
一、词语解释总结
词语 | 解释 |
斧钺 | 古代兵器,斧与钺,象征刑罚或权威。 |
诛 | 杀戮、惩罚,尤指处死。 |
斧钺之诛 | 指用斧钺进行的杀戮,引申为严厉的惩罚或死刑。 |
该词多用于形容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惩罚,带有强烈的惩戒意味,常见于古代法律制度或文学作品中。
二、词语来源与使用场景
“斧钺之诛”最早见于《尚书》等古籍,如《尚书·舜典》中提到“象恭滔天,弗克庸帝,其命曰:‘四罪而天下服’,乃命有司,‘予将试尔,观厥刑于四方,无敢不肃’。”虽未直接出现“斧钺之诛”,但类似的刑罚观念已存在。
在后世文学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中,“斧钺之诛”常被用来形容对叛臣、奸贼的严厉处置。
三、现代使用与延伸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斧钺之诛”不再作为实际刑罚使用,而是作为一种比喻,表示对某些行为或人物的强烈谴责或制裁。例如:
- “他因贪污受贿,终遭斧钺之诛。”
- “对于违法行为,社会不应姑息,应给予斧钺之诛。”
这种用法保留了原意中的严厉性,同时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四、相关词语对比
词语 | 含义 | 与“斧钺之诛”的关系 |
诛杀 | 杀死、处决 | 与“斧钺之诛”意思相近 |
刑罚 | 法律上的惩罚 | 是“斧钺之诛”的更广泛概念 |
死刑 | 最重的刑罚 | “斧钺之诛”可视为一种死刑形式 |
五、结语
“斧钺之诛”作为古代刑法的象征,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秩序与正义的追求,也体现了语言文化的深厚底蕴。虽然如今已不再实际使用,但在文学、历史研究及日常表达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