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阳秋的意思和造句介绍】“皮里阳秋”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每有疾言,必先自责,未尝以怒色加人。时人称其‘皮里阳秋’。”原意是指外表温和,内心有明确的褒贬判断,后来用来形容人表面上不露声色,实际上心中有是非对错的评判。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那些表面不动声色,但内心有主见、有原则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含蓄的批评或评价方式,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皮里阳秋 |
拼音 | pí lǐ yáng qiū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释义 | 表面不露声色,内心有明确的是非判断;也指含蓄地表达褒贬 |
近义词 | 隐晦批评、含沙射影、心知肚明 |
反义词 | 直言不讳、表里如一、直言无忌 |
二、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例句 |
批评他人但不直接点名 | 他虽然没说什么,但那眼神分明是“皮里阳秋”,让人心里明白。 |
描述某人性格含蓄 | 她为人低调,但从她的一言一行中可以看出她对事情有清晰的看法,可谓“皮里阳秋”。 |
赞扬他人隐忍有度 | 王经理处理问题从不声张,却总能解决问题,真是“皮里阳秋”的典范。 |
形容文章或言论含蓄 | 这篇文章虽未直接批评,但字里行间处处“皮里阳秋”,令人回味无穷。 |
三、使用注意
1. 语境适用:该成语多用于书面语或较为正式的场合,口语中使用较少。
2. 情感色彩:通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使用时需注意场合与对象。
3. 搭配对象:多用于描述人物性格、行为方式或文章风格。
四、总结
“皮里阳秋”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强调了“外柔内刚”的处世态度。它不仅体现了说话者的智慧与修养,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含蓄”与“内敛”的审美追求。在实际使用中,要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避免误解或误用。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用法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在交流中更加得体、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