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待哺的词语意思】“嗷嗷待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婴儿或幼小动物因饥饿而发出急切的叫声。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实际的饥饿状态,也常被引申为对某种需求(如物质、情感、知识等)极度渴望的状态。
一、词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嗷嗷待哺 |
拼音 | áo áo dài bǔ |
释义 | 形容婴儿或幼小动物因饥饿而急切地发出声音,也比喻对某种需求极度渴望。 |
出处 | 《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后世多用“嗷嗷待哺”来形容婴儿的饥饿状态。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 |
近义词 | 饥肠辘辘、饥不择食、求知若渴(引申义) |
反义词 | 饱食终日、饱暖思淫欲(引申义) |
二、用法举例
1. 字面意义
- 小鸟刚出生,嗷嗷待哺,急需母亲喂食。
- 家中刚出生的宝宝每天夜里都在嗷嗷待哺,父母忙得不可开交。
2. 引申意义
- 在学习上,他如饥似渴,嗷嗷待哺般渴望知识。
- 社区里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嗷嗷待哺着关爱与陪伴。
三、使用注意事项
- “嗷嗷待哺”更偏向于描写婴儿或幼小生物的状态,若用于成年人,需结合上下文,避免误用。
- 该成语感情色彩偏中性,但在文学作品中常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怜悯、同情等。
四、总结
“嗷嗷待哺”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实际的饥饿状态,也可引申为对某种需求的强烈渴望。在写作中适当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了解其出处、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