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成语故事欣赏】“胸有成竹”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成语不仅表达了对事情有充分准备和把握的态度,也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与艺术精神。
成语出处
“胸有成竹”最早来源于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画竹的故事。文同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尤其擅长画竹。他画竹时,常常在下笔之前,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子形象,因此人们称他为“胸有成竹”。后来,苏轼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文同画竹时“意在笔先”,强调了创作前的构思与准备的重要性,从而引申出“胸有成竹”的成语。
成语含义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心中有数,不慌不忙。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能够冷静应对、从容不迫。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胸有成竹 |
出处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 |
拼音 | xiōng yǒu chéng zhú |
含义 | 做事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形容人做事有把握 |
近义词 | 成竹在胸、有备无患、胜券在握 |
反义词 | 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措手不及 |
故事背景 | 北宋画家文同画竹,画前心中已有完整形象 |
文化意义 | 强调准备与思考的重要性,体现古人智慧 |
成语的现实意义
“胸有成竹”不仅是对绘画艺术的赞美,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只有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才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游刃有余。这种态度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能力,也能增强自信心,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与失误。
总之,“胸有成竹”这一成语,既是对古代文人艺术精神的传承,也是现代人面对生活挑战时的一种积极心态。它提醒我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