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修辞手法)
大家好,乐乐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修辞手法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那么今天让乐乐带着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比喻,作用是烘托. 看资料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浅谈移情作用 胡志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杜甫<<春望>>中的名句。
2、“溅泪”、“惊心”所指的究竟是花、鸟还是诗人,历来成为争论的焦点。
3、中师语文教材解释为:“感叹时事,见到春花更使人泪水飞溅,深恨跟家人别离,听到鸟叫更加惊心”,显然把“溅泪”、“惊心”的对象理解为诗人。
4、 我认为,要弄清“溅泪”、“惊心”的所指,仅仅从句面上理解,是难以明了的,必须借助于美学中“移情作用”的原理,从诗人当时所处的特定情境去理解。
5、所谓“移情作用”,“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的共鸣。
6、”(<<朱光潜美学论文集>>)我们阅读文学作品,常常可以读到这一类的句子:“风在呜咽”、“雷在怒吼”,“月亮羞羞答答地钻进了云层”,“小溪唱着欢歌蹦蹦跳跳地向山下流去”。
7、其实,风的“呜咽”,雷的“怒吼”,月亮的“羞羞答答”,小溪“唱着欢歌”,都是人科根据欣赏对象的特点,通过想象,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而形成的。
8、平常我们观察自然景物,高兴时,山欢水笑;忧苦时,风悲云愁,都是显见的移情现象。
9、 <<春望>>是作者于唐肃宗至德二年三月困于长安,看到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忧虑国事、思念家人而作的。
1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一开头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山河破碎,榛莽遍地的凄凉图景。
1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紧承前句,都 着眼于一个“望”字。
12、这里的“溅泪”、“惊心”,实际上指花、鸟(“花”和“鸟”互文见义)。
13、读<<春望>>前半部分,我们似乎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满面的诗人正含泪眺望长安的断垣残壁的遍地草木,一种难以排遣的忧愤袭上心头,不由得对山河依旧,人事巳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沉重的感叹。
14、然后,他无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视线由远而近渐渐地移了眼前的花、鸟。
15、大概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
16、这是由诗人置身于凄凉衰败的环境中移情于物而又物显于情所致。
17、人与花、鸟巳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即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18、诗人写花鸟的泣和惊,在修辞上则是拟人化手法的巧妙运用。
19、它更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20、我想,<<春望>>之所以能传颂至今,除了感情真挚动人外,大概与这一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不开吧!。
本文分享到此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