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农村蛇的种类大全,蛇的种类大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小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2、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3、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4、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5、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6、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7、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8、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9、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10、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11、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12、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13、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14、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15、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16、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17、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18、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19、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20、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21、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2、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
23、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24、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25、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26、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27、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28、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29、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30、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31、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
32、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33、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
34、台湾产台湾亚种。
35、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
36、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37、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38、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39、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40、有较强耐寒性。
41、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42、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
43、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44、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45、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46、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47、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48、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49、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
50、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51、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52、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53、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54、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55、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56、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57、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58、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59、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60、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61、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62、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63、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64、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65、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66、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67、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68、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69、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70、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71、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72、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73、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74、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
75、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76、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77、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78、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79、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80、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81、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82、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83、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
84、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85、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
86、台湾产台湾亚种。
87、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
88、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89、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90、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91、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92、有较强耐寒性。
93、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94、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
95、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96、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97、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98、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99、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100、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101、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
102、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103、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104、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105、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 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106、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107、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108、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109、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110、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111、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112、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113、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114、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115、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116、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117、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118、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119、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120、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121、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122、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123、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124、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125、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126、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
127、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128、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129、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130、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131、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132、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133、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134、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135、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
136、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137、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
138、台湾产台湾亚种。
139、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
140、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141、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142、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143、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144、有较强耐寒性。
145、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146、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
147、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148、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149、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150、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151、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152、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153、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
154、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155、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156、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157、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
158、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
159、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
160、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161、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162、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
163、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164、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
165、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166、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167、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168、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169、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170、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171、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
172、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173、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
174、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175、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176、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
177、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178、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
179、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180、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181、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182、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183、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184、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185、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186、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187、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
188、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189、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
190、台湾产台湾亚种。
191、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
192、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193、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194、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
195、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196、有较强耐寒性。
197、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198、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
199、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200、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201、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202、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
203、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
204、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205、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
206、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207、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
208、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